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專輔增能:洪孟啟秘書長談文化理論與實務

文化、創新、傳播

壹、從文化社會學角度談當代文化議題

一.班傑明 W.BENJAMIN
--THE WORK OF ARTS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1936)
二.阿多諾 T.W.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MENT(1944)
三.阿圖舍 L.ALTHUSSER與五種意識型態意義
1.具體社會實踐
2.特定連結ARTICULATE
3.一種隱藏的扭曲
4.意識型態形式IDEOLOGICAL FORMS
5.意義延伸的第二層表意 SECONDARY SIGNIFICATION
四.葛蘭西A.GRAMSSCI--CULTURAL HEGEMONY
五.文化、消費和後現代性--詹明信 F.JAMESON ; 貝爾U.BELL 布西亞 J.BAUDRILLARD
六.文化價值 --布迪厄 P.BOURDIEU與HABITUS 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

貳.促動文化創新的經驗舉隅

校園我的家
行動美術館
鐵道藝術網絡
村史運動
鄉土文化導覽
學校博物館
世界遺產日

參.教師創發的人文創新經驗

學生畢業展(彭蕙蘭老師)
社區資源引進(陳紅汝老師)
雙龍村的故事(楊元享老師)
水源里的歌聲(杜守正老師)

肆.社區的文化創新故事
一.鹿谷的秀峰村
二.埔里的桃米社區
三.花蓮的太吧朗
四.台東的延平部落
五.台東的萬安社區
六.鹿港的花園里
七.花蓮的林田山
八.台中的國際村

伍.我們擁有那些資本?
一.實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會因使用而耗盡的資本.
二.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
1.可再生之自然資源:森林.魚類.
2.不可再生之自然資源:石油.礦藏.
3.生態系統Ecosystems:維持自然平衡與品質.
4.為維持擴大之基因庫Genetic Library: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三.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四.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1.會因不經營而銷蝕-如「關係」.
2.可補實質資本與人力資本之不足.
五.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1.存量Stocks:在某一時間點,文化資本以適當的計量單位所衡量之存量.
2.流量Flows:隨時間此資本量會產生一定之服務流量.
3.文化資本之形態:
(1).內化形態 Embodied State.
(2).客觀化形態 Objectified State:轉為文化商品(書籍、影音).
(3).制度化形態 Institutionalized State:內化資本以某種形式展現而為眾人認可.
4.文化資本之特質:
(1).來自人類創意活動.
(2).人類處理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3).維持人類文明的生活及活力.
(4).唯一能產生文化價值之資本.
6.文化的社會過程
(1).創造發明 Invention & Discovery.
(2).擴散 Diffusion.
(3).整合 Integration.
(4).採納 Adoption.

陸 .創新原則
一.一切開始於機會的分析.
二.走進市場:看、問、聽,既是觀念性,亦是知識性.
三.目標明確、特定,保持簡單.
四.從小處作起.
五.以取得領導權為目標.

柒 .創新的三要與三不要
一.三要
1.要辛勤、專注、目標明確.
2.要配合個人長處.
3.要貼近市場.
二.三不要
1.不要太聰明:要人人易懂.
2.不要太貪心:一次只作一件.
3.不要為未來創新:創新在當下.

捌 .甚麼是創新擴散
一.擴散是一種過程:在一定時間內,社會體系成員藉特定管道傳播某項創新資訊。
二. .擴散是一種特殊的溝通形式,即由單向而至雙向的溝通,並且是觀念導向。
三.參與者藉相互提供資訊、分享資訊的過程建立共識,因此既是社會過程,也是社會變遷。

玖.影響創新接受率的變數
一.創新的認知屬性
1.相對優勢
2.相容性
3.複雜性
4.可試驗性
5.可觀察性
二.創新決策類型
1.個人抉擇式
2.集體表決式
3.權威式
4.條件式
二.創新決策的類型
一.個人抉擇式:會受規範及人際關係網絡影響,但決定權在個人。
二.集體表決式:個人對決策有表決權,一旦決策形成,體系成員通常皆服從。
三.權威式:個人對決策完全無影響力。
四.條件式:視創新決策出現後再作決定。

拾 影響創新接受率的變數
三.溝通傳播管道
1.大眾媒體
2.人際溝通網絡
3.網際網絡
四.社會體系特性
1.社會結構:正式.非正式(陌生人)þ
2.體系規範
3.人際互動程度
五.專業及推廣人員努力度

拾壹.促動創新擴散的策略
一.藉議題與事件吸引對創新資訊有興趣者.
1.藉S型擴散曲線區分接受者
2.藉早先接受者特質擴散
二.找到意見領袖:
1.抽樣問卷
2.焦點團體
3.自我評比
4.觀察
三.培訓意見領袖:
1.小團體策略
2.種子計畫
四.擴大同儕網絡
1.區隔異質性大眾,形成相對同質性網絡.
2.藉同儕關係建立創新擴散的關鍵多數Critical Mass.
3.培養時尚代言人,形成人際說服管道.
五.建立多樣式溝通管道.
六.廣泛提供資訊雙向交流管道.
七.創新應與現有價值觀相容.
八.預防性創新:評估負面作用,以及保持彈性隨狀況調整.

九.創新促動者角色定位
1.評估接受者需求,創造需求.
2.建立值得信賴、專業形象,與對象形成密切互動關係.
3.以同理心看待問題.
4.引導對象興趣.
5.妥善運用同儕網絡與意見領袖溝通關係.
6.激發擴散對象的再創新潛力.

拾貳.結 語
一.以創意(Creation)促動創新(Innovation).
二.以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累積人文意涵.
三.六項職場歡迎的人格特質
1. 創意能力
2. 跨域廣度
3.同理心處事待人
4. 說故事能力
5. 幽默心態
6. 形塑意義潛力

四.資本論辯證邏輯的當代思維
1.形式吸納(formal subsumption)-資本直接控制
2.實際吸納(real subsumption)-發達機械
3.製造中心(福特主義)þ
(1)工人兼具生產與消費
(2)由F.S→R.S
(3) 自由(時間)þ
4.消費中心(後福特主義)þ
(1)新勞動關係:靈活、流動、不穩定
(2)人為活躍的消費者:文化品味、身體欲望、價值認同
(3) 非物質勞動(Information.Cybernetics.Cultural- Content):
腦力/語言勞動 、情感型勞動→工作日擴展至生活時間→
創造社會關係、人際關係、溝通合作


5.資訊資本主義(後現代性)þ
(1)上層建築機械化:機械生產自然、文化
(2)Diversity.Hybridity.Pastiche.Fashion.Fetishism.
(3)跨國企業:生產方式改變 (e.g.創意產業突破:時空.文化.性別.族群.) →界域模糊.認同漂浮→生產:欲望、社會關係、需要
(4)網絡社會: 強化非物質勞動的支配性→非物質勞動霸權 →生物政 治的勞動 (創造物質產品及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的勞動) →資本主義再結構→新治理形式的出現 (線性組織關係變為網絡結構→ 權力的去中心化與毛細孔化)

6.現象: (1)網絡社會
(2)組織變革
(3) 創意產業
(4) 消費、休閒體制化
(5) 職場人才新條件
7.本質: (1)非物質勞動(Immaterial Labor)þ
(2)生物政治勞動
(3) 大眾智能(Mass Intellectuality)þ
8.辯證邏輯: (1)全球化
(2)資本主義再結構
(3)新自由主義
(4)新治理形態
(5)虛擬文化
(6)虛擬社區
(7)非物質勞動霸權

資料來源:
Crane,D (ed.) 1994.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 Oxford: Blackwell.
Turner,B (ed.) 2000.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Hardt,M.& A.Negrt, 2000. Empire , M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gers,E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 New York: Free Press.